【分享帖】哨兵 开源一种切线垂直供弹方式
12029
0
86
2018-03-18
单个弹舱的哨兵云台
仓鼠第一次发帖超紧张的
在去年寒假测试了这个方案,想利用两轮速度差产生的伯努利效应来抵消重力(类似于香蕉球),测试有一点效果但没有想象中的明显,作为该方案的原作者,现开源该图纸,供大家参考,希望各路大神提出改进方:call:。(上传的照片好像变模糊了)
1伯努利效应测试
摩擦轮采用2312电机套聚氨酯轮。当上轮转速高于下轮时,出枪管后弹丸会以pitch轴的平行轴逆时针自旋(左视),设自旋速度为ω1(r/s)即自旋线速度ν1=2πω1x(d/2)=53.41ω1。射速为ν0,则弹丸上表面的相对速度 v上=v0+53.41ω1 v下=v0-53.41ω1 即自旋使弹丸上下表面产生2x53.41°xω1的速差,由伯努利效应,空气给予弹丸一个升力,该力的大小由速差决定。
12月25日,我们将弹丸染成一半黑一半白,利用高速拍摄出弹画面,想用此得出ω1,由于设备的问题,未能成功。于是通过对实际弹点反推,不同射击距离使用不同速差,使升力总是刚好抵消重力。消除重力对射击的影响。测试能测试出这种伯努利现象,但是位移很小,暂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:(
2Pitch轴干扰因素
一开始pitch轴与枪管轴并不在同一平面上,二者所在水平面垂直距离3mm,俯仰时,枪管旋转是沿着一个以p轴为圆心,直径6mm的圆的切线在旋转,而不是p轴,这种机械问题对于电控的同学来讲绝对是另一个宇宙的未知bug。因此,第二代设计pitch轴固定位置下移了3mm,使两轴重合,避免该现象。
3摩擦轮间距
2017年12月1日讨论后,决定第二代使用PU摩擦轮。初始设计的聚氨酯轮外径45mm,摩擦轮中心距离60mm,即两轮最小距离15mm,当17mm弹丸通过时,聚氨酯轮只有1mm的压缩量,测试发现,摩擦轮传递给弹丸的动能远远达不到最佳状态,子弹发射时轮间距越小,轮子压缩量越大,弹丸从摩擦轮获得的动能越多,射速越快,同时摩擦轮损失的能量也就越多,转速下降在连续发射时会使下一发子弹的射击达不到要求。即使加了光电码盘,回速依然需要不少时间。四次更改尺寸后,采用了两轮间距一个最合适的值(仅对于45mmPU轮而言)57.6mm。
4摩擦轮孔位角度
此前摩擦轮安装孔位时两个轮子都是对称的,电机引出线位置沿着孔位连线固定45°方向,所以它们总有一条线是向着摩擦轮处,非常危险。两边孔位不对称便能解决此问题,根据电线引出所需来确定摩擦轮孔位的摆放角度,它是可以任意的{:2_32:}。
5外形整合
本代将拨弹电机反过来放置在弹仓里面,使外形整合,保护拨盘电机,同时也消除其与pitch轴电机的干涉。弹舱内壁需要一定斜度使少量子弹时任然能掉进拨盘,抽壳后弹舱下方出现的空间可将电调与电路板放置进。进行整合与保护。在安装电路板处有合页板便于开合调试程序。(相信我,弹舱很丑。。。。我后面又改了,用了2006电机好一些)
6拨盘拨弹延时 去年应该也很多高校存在拨弹延迟问题,视觉做的再好,打buff的时候拨弹,但子弹却延迟发射,或者虽下一发子弹一起发射,相当蛋疼。。可以将摩擦轮放置于上下两处,拨盘直接将弹丸拨入摩擦轮。消除了上一代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延迟或提前发弹。拨盘与枪管在同一水平面上,消除弯道,总高度下降。枪管为碳纤维管直通弹舱,消除连接处不顺畅对子弹发射精度的影响。
(拨弹处截图)
图纸是SW2016
方案有诸多缺陷,各位同学在使用时切勿盲目照搬,一定要分析方案合理性,做到最优。
文章标签
请问这篇文章对你有用吗?
【分享帖】哨兵 开源一种切线垂直供弹方式